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 


注册 | 忘记密码   open id
Messages in this topic - RSS

论坛首页 » 养儿育女 » 给孩子一点“粗糙”的爱

可怜天下父母心
2/1/2013

青花瓷
青花瓷
Posts: 446


给孩子一点“粗糙”的爱


梳理自己的成长之路,反思现在孩子在美国成长的外部环境,同时结合孩子自身的个性,我决定给我的孩子一点“粗糙”的爱。如果说我父母的爱有那个时代的烙印,有他们自身的限制,我的这份“粗糙”则是有意而为的。
“粗”是粗放和疏离,“糙”是严格和磨砺,这些都是我对女儿爱的表达方式。

在孩子小的时候,我认为父母的权威是必须的。我们不能象要求成年人那样要求孩子具备明确的是非观,要求他们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,我们必须承当起做父母的责任,给孩子清晰的指导。在孩子不能明确了解父母要求他们所做的一切的意义时,父母的权威性是促使他们做好这一切的保证,而权威的实施过程一定会带有强制甚至强迫的成分。

比如,“妈,我钢琴弹够一个小时了,我可以看电视吗?”“不行!中间总有两个地方卡住,什么时候连弹三遍不出错的,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。”再如,“妈,数学考试错了一道题。”我拿过卷纸一看,立刻给她10道题,都是和错的那道相似的。“做吧。”“妈,我才错一道,你为什么让我做10道?这不公平!”“没什么公平不公平的,只有这样,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题你才不会再错。”

女儿小学时课外学的东西并不太多,好像只有钢琴,滑冰,游泳和中文。我当时对她的要求是学什么就要认真,尽力,不可以糊弄,不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父母的金钱。我并没有要求她把这些学成专业水平,只是让她从小有一个好的习惯,那就是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。
对于学校的功课更是如此。小学时,女儿曾对我说,她告诉老师,当发report card 的时候,她会紧张,老师说:“为什么?你是最不该紧张的。”女儿还说,当有的同学说“我要是都得B,我的爸爸妈妈就会奖励我”时,她就开玩笑地说:“我要是得B,我妈妈就会kill我。”我回她:“你不要把你妈说得那么吓人。”虽然是玩笑话,但是说明女儿深知父母对她学习的要求是严格的。

在女儿小的时候我确实对她要求严格,给她很多规范,比如不能撒谎,要尊敬长辈,要善待朋友,还有很多生活习惯等等,这样,批评的时候自然就多。至今难忘的一次,我忘了是因为什么很严厉地说她,只记得女儿眼里噙着泪对我说:“妈妈,美国小孩的爸爸妈妈从来不批评他们。”我注视着她的眼睛,放缓声音说:“小孩子就像小树,小树的枝杈长歪了,长大就是一棵歪树。如果早早把歪的枝剪掉,长大就是一棵又高又直的大树。妈妈批评你,就是在把长歪的枝剪掉。如果我不这样做,你觉得我是个负责任的妈妈么?”女儿听懂了我的话,后来在我们母女之间“小树”成了一个默契,只要女儿对我的管教有逆反的时候,我就会说:“想长成一棵歪树吗?”

打孩子是大家眼中做家长的大忌。我不记得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打过她,但是在她10岁的时候我重重地打了她一次,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。

那一天,她回到家里,怯生生地对我说:“妈妈,我的作业得了零分。”“为什么?”“我忘做了。”“你跟我过来。”我走进书房,她跟在我后面,我把门关严。因为当时我的父母在,我不想让他们听到之后过来阻拦我管孩子。我对着女儿的后背重重地打了一巴掌,然后问她:“疼不疼?”“疼。”女儿流着泪说,“你10岁了,我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挨打,你要记住妈妈为什么打你,你要记住有多疼。作业做错了妈妈不会打你,可是忘记作作业是不可以原谅的,记住了没有?”“记住了。”女儿抽泣着回答。其实我下手之前心里也在挣扎:该打多重?既不能伤了孩子,又得重到足以让她长久不忘,起到作用。

从那时到现在,我再没有过问过她的作业,她总是自觉地把该做的按时做好。

很久以前,我读过这样一句话,原文记不清了,大意是,孩子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在12岁之前基本成形了,之后很难改变。对此我的理解是,童年时代的孩子具有可塑性,这时家长要担当起塑造者的角色,有责任给孩子正确的引导。12岁,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,他/她的主观意志强大到理直气壮地和你说不的时候,家长的权威就显得非常有限了,此时再严厉的管教也难以奏效了。

女儿进入teenager,特别是上了高中之后,在母女之间的不断磨合中,我意识到我对她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了。

首先,我渐渐改变了说话的口气和方式,命令式被商量式所代替。还记得女儿上高中前我和她讨论9年级选哪些课,她很想选art,因为她那时突然对画动漫着了迷。我和她分析学校提供的课程,希望她选有挑战性的主课,不要浪费每一个period,我逐个分析那些我认为的重要的课程,女儿沉默地听着,过一阵,她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妈,你就强调这些课有多重要,可是你没有想我是不是感兴趣。”这回轮到我沉默了,对于日渐长大的女儿提出的诉求,我不能再用一个简单的“不”字来回应了,我要做出平衡和妥协。我说:“这样吧,你不是想上画画课吗?妈妈送你去我们认识的那个老师家学,每星期去学一次。”女儿高兴地同意了我的提议。

这一年,女儿学画既开心又认真,还得了几个小奖。一年之后,她自己主动提出不再去上课了,因为太忙了。现在没事她还喜欢画几笔,学校有什么活动时,比如设计个T shirt 或是个封面什么的,她都可以露一手。

而关于选课,从10年级开始,都是她自己决定,再不用我们操心。她知道主动给自己加压力,而且把之后两年的课程都安排好了,10年级她把lunch的时间都选了课,自己带点吃的,一边上课一边吃。

再有,耳提面命的叮咛嘱咐被适当的沉默代替。“千叮咛,万嘱咐”,“苦口婆心”常常被用来形容父母的关爱。其实,再好的爱如果重复了千遍万遍,变成了“苦”的,恐怕都难以被孩子接受。家长说向东,我偏偏要向西,这是我自己少年时得到的体验。为了避免重蹈覆辙,我试着管住自己的嘴巴。

早上出门前告诉她:“今天冷,多穿点。”人家回我两个字“没事儿。”我把剩余的话“不多穿点会感冒的快要考试了感冒怎么办再加一件外套”等等都嚼碎了,咽到肚子里。晚上回来打喷嚏流鼻涕,我把红糖姜水和板兰根往她面前一放,再把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这句冲到舌头尖上的话又咽到肚里。不过,之后她自己学乖了,加减衣服再不用提醒了。

还有一些事,比如,买回的裤子,膝盖上露着几条口子,我皱皱眉头,忍了;涂的指甲油,颜色怪怪的,我不喜欢,说一句就不再多说了。

在学习上也是如此,刚上高中的时候,我告诉她:“高中的成绩非常重要,我希望你到申请大学时能交出一张漂漂亮亮的成绩单。”那之后我基本上不再过问她的功课,开始时还会去学校的网上查看她的成绩,现在也不去了,都是她来主动告诉我。

对于teenager,家长的过度关注呵护往往会适得其反,孩子会逆反逃避,甚至对父母关上心门。而家长适当的疏离,会让孩子感到更舒服些。我管住自己的嘴之后,女儿的嘴反而变得滔滔不绝。每天放学我接她,在车上她就打开话匣子,一天里学校的事,从老师上的课,到课上同学的讨论,再到lunch时女孩们在一起的八卦,兴致勃勃地往老妈的耳朵里灌。有时路上车太多,我不得不说:“女儿等会再说,我得集中注意力了。”

我最欣慰的是女儿把自己的心对我敞开:她的梦想,她的dream school,她对自己各种考试的时间安排,暑期的计划,她对各种时事新闻的评价,对人际关系的感悟,等等。当她和我说这些时,我时时记得管住自己的嘴,我不去刨根问底,不去简单地下结论,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装出兴致勃勃地样子去听。即使认为是不妥的,也不会马上教训,而是之后再寻机会点拨她,而这样她也更能接受。我知道我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,我倾听着,应和着,把自己的意见揉碎,一点点传递给她,就这样,在我貌似粗放的态度下,女儿不知不觉地把我当成了好朋友。

说到“粗糙”的爱,想到这样一个比喻,不知道是不是合适?我们小时候,吃的最多的是粗粮。那时候没办法,父母只能给孩子这个。今天,孩子们想吃什么有什么,可谓是“食不厌精”,孩子的嘴也越来越挑剔。而科学告诉我们,粗粮对我们的身体益处多多,吃太多精细食物反而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。我想给孩子多吃些粗粮,让她身体强壮,从小有个不挑食的胃口,这样,将来如果有一天不得不吃糠咽菜,她也能扛得过去。
edited by francis on 2/2/2013
0 固定链接
2/2/2013

Francis Yin
Francis Yin
Administrator
Posts: 2759


我同意作者的观点:
第一, 树立父母的威信
在小时候必须管住了, 我的意见是三岁前就得把父母的威信树立起来.
很多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, 长大了不听话,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: 父母没有在三岁前把威信树立起来.
第二, 培养良好的习惯
必须在teenager前把规矩培养出来.
0 固定链接
2/2/2013

孤舟一叶
孤舟一叶
Posts: 653


怎样培育孩子始终是心中的一个“结”
0 固定链接

论坛首页 » 养儿育女 » 给孩子一点“粗糙”的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