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 


注册 | 忘记密码   open id
Messages in this topic - RSS

论坛首页 » 时事评论 » 清明节与城镇化

是是非非
|
4/5/2012

白杨
白杨
Posts: 4591


小时候我上过一次坟,是去看姥爷。那天不是清明节,是正月初一。老家的风俗,那天是正月里祭祖的日子。

姥爷的坟和村里其他故人的坟都在村边的田地里,一个木板厂紧挨着。几挂鞭炮、数叠纸钱,呛鼻子的烟弥漫在薄雾中。

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纪念先人的节日。中华民族极其敬祖,祖先的忌日、正月初一、中元节、清明节都是怀念故人的日子。过去讲究的人家,每天都要给先人牌位上香。

清明节跟其他日子有什么不同?除了祭祖的内涵,清明节还有一个踏青的主题。而且,这两个方面是相融相合的。

上小学的时候,每年清明节,学校都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。大家穿着白衬衫、蓝裤子,拿着小白花——或纸扎、或塑料。给烈士献花之后,班干部通常要代表大家说些什么。说些什么?都忘了。

我们都喜欢过清明节,因为不用上课。经冬至春,天气转暖,学校从不组织春游,清明节对于我们来说某种意义上就是春游。扫墓时,大家要四散开来,三三两两,打打闹闹。革命前辈抛头颅、洒热血,不就是为了我们今天能开开心心地生活吗?我们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开心,他们泉下有知,一定同乐。

未来的清明节是否还是清明节,主要取决于祭祖、踏青这两个内核变不变。传统的力量之所以强大,就是因为他们的内核是历经千年培养而成,绝不会轻易变化,容易变的是形式。

祭祖,现在流行讲低碳,网上祭祖就是新瓶装旧酒。重新包装一下,更易被接受。墓葬形式的变化也是眼花缭乱,坟头越来越少,公共墓地越来越多,如果嫌贵,海葬、树葬也可以。将来兴许还能葬到月亮之类的地方。葬在哪里不是关键,周总理葬哪儿了?可人们仍旧怀念,每年都有不少人自发祭祀他。将来我葬在哪里?我不关心,我更关心我和后代的关系是否融洽。

踏青,过去踏青和祭祖之所以能联系在一起,是因为踏青是在春天,春天意味着新生,古人觉得,死去的亲人保不齐也会在这万物复苏的日子里重生。看过去,知未来。只要人们对故人情思不断,就一定真心希望他们复生,此情不泯,清明不变。

过去人少地多,坟地在郊外,春天去上坟,顺便就郊游了。现在人多地少,不久的将来,这个趋势多半会加剧,可能将来祭祖的地方踏不了青,只好祭祖归祭祖,踏青是踏青,二者的联系愈加松散,甚而不再相干。这种情况如果出现,那就是城镇化的失败,因为按道理说,城镇化的过程是土地增加的过程。农民进城,“三块地”(承包地、宅基地、林地)若能确权,土地没理由减少。

为什么我们要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?原因显而易见,户籍制度、农村土地确权、保障房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恰当的解决。

因此,在城镇化的推进方面,国家应该总结底层经验,进行顶层设计,往大里说,是转变发展方式,调整经济结构;往细里说,是为民众保留一分祭祖、踏青的空间,用以容纳对先人的情思。熊建
0 固定链接
|

论坛首页 » 时事评论 » 清明节与城镇化